

-
首页 > 语法斗争
2013年12月2日,bte365娱乐线发布汪晖教授长文《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篇与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权威著作展开全面对话的文章刊发后就引来颇多争议。12月29日,《上海书评》刊出了杨奎松教授批评汪晖新作的长文《以论带史的尴尬》,正式开启两者的“对话”。杨奎松读完汪文后“锱铢必较”,认为其“常常自相矛盾或语病连连”。杨奎松与汪晖两位教授著作等身,时常处于学术批评的风暴中心。2013年7月,杨教授曾在与史清的论战中提到,所谓大批判字眼在近年来的一些学术圈事件中并不少见,动辄对“自己不喜欢的研究同仁”扣帽子、上纲上线之恶劣风气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年前南京大学某知名教授和无数匿名者就曾对汪晖教授使用铺天盖地的类似字眼甚至恶劣的辱骂。这一次,杨奎松教授亲自撰文批评汪晖,是否是其“希望大陆回归健康学术风气”愿景的践行?相信读者会有自己的判断。
-
朝鲜导弹为何进步这么快?美国专家这样说
朝鲜的导弹计划在过去的两年中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展。在此之前还没有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从中程导弹到洲际导弹的技术突破。如何解释这一快速进展?答案很简单,朝鲜从境外渠道获得了高性能液体燃料发动机。
-
中国何时对朝施压,才名正言顺?
朝鲜核问题最近又成了焦点。美国人借口朝鲜核试验在韩国部署萨德,不仅如此,还威胁要对朝鲜动武。今天美国高调要求半岛无核化,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历史事实:第一个在朝鲜半岛部署核武器的是美国。 朝鲜选择开发核武器是美国对朝鲜进行核威胁的必然后果。
-
朝鲜战争是没打完,但派航母有用吗
如果美国真想解决半岛问题,只需向平壤提出某种安全保证即能化解危机。这对美国而言不仅不会付出什么代价,还会博得朝鲜的好感和国际的赞许。但华盛顿明知朝鲜的诉求,却长期坐视不动,这背后其实有着以下两个不可明说的战略意图。
-
航母驶向朝鲜 特朗普真要动武了?
随着美国对叙利亚实施导弹打击和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向朝鲜移动,一波新的传闻又出现了,即特朗普要“奋轰炸叙利亚之余威,消灭朝鲜核武器于端倪之中”。他真的会干吗?我们来说说。
-
历史证明中美战争是一场彻底的灾难
上世纪美中之间在朝鲜爆发的战争并未给美国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连战后的“和平”也并不纯粹。世易时移,关于这场战争的记忆如今几乎已被双方民众遗忘。但美中两国的决策者却不该如此,战争中的许多教训仍然应该被严肃对待,并以之指导未来的政策制定。朝鲜战争的失败绝非偶然事件,战争前对对手力量的错误估算和信息的错误传达使得此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原定的计划。政策和军事决策者未来必须多加警惕。
-
《我的战争》有争议,关键问题在“韩国”
《我的战争》预告片本身并没有明显的政治问题,就算某些韩国人看了不爽,也无法反驳客观的历史事实。但王芳说:“怎么去的韩国”明显有重大错误。注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观点和志愿军的战争立场,50年代没有韩国,没有韩国,没有韩国这个国家!重要的事情说多少遍也不嫌多!
-
朝鲜的下一步:尽早装备实战化核武器
对于朝鲜来说,最现实的核武器实际装备办法就是用现有的中程导弹装载成熟的核弹头,只要部署几十发,基本上就能解决朝鲜的“生存危机”,以目前韩国的军事实力将不敢再试图用军事手段消灭朝鲜。
-
虎跳峡上的思考:如何跨越中国环保难题
最近巴黎气候谈判刚刚结束。5年前在天津也有一次气候谈判。当时一批长期从事这个工作和研究的人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我跟郑义生牵头找了一批人,给当时的中方谈判代表薛正华和美方代表各自写了一个公开信,信在国内外都发表了。最近我看又有人把这5年前的信翻出来,因为谈来谈去基本问题没改变。
-
朝鲜战场上,美国输的不是游击战而是阵地战
中国和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较量,如果双方都不能很快地消灭对方,那么影响胜负的一大关键,就是看从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基地运送物资到朝鲜战场,跟美国和日本往朝鲜运送物资过来,谁的效率更高、更可靠。前者就是对陆地运输能力的考验,而后者则是对海洋运输能力的考验。
-
王岐山习近平先后接见的这位“终结者”在清华讲了什么(八卦加强版)
这几年,他先后受到王岐山、习近平的会见,不知道有没有新的学习成果。在2011年那场对话中能听的出来,这老先生挺倔,还是有捍卫西方制度的自尊心哒。这一次在清华演讲,汪晖、潘维、崔之元教授们和这位“终结者”能碰撞出什么新的火花?
-
朝鲜何以屹立不倒?
环伺朝鲜的大国不管是敌是友,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都不愿意朝鲜垮台是很重要的外部原因。再加上金氏政权可以有效的控制和自我封闭,不管是有形的边界还是无形的互联网、智能手机,都不在话下。这是朝鲜政权屹立不倒的前提条件。
-
朝鲜战争:美国的“集体遗忘”与“不依不挠”
六十余年来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反思呈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美国朝野的朝战“集体遗忘症”,另一方面则是军事史学界的“朝战研究疲劳症”。这两个极化现象至今仍在影响美国朝野的对朝观念和政策。美国公众对朝战的认识仍在低水平上徘徊。
-
美国和朝鲜真能签和平协定?
美国现在站在对朝政策的十字路口。要么继续保持可能再次导致大范围生命财产损失的对朝敌对关系和核平衡战略,要么通过签署和平条约、解除敌对关系、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从而抓住给亚洲带来和平的机遇。
-
穿越大半个世界与历史来说台湾问题
在中国大陆,二十多年新自由主义思潮冲击,其影响之广泛和深刻,难以评估,大陆的对台政策虽曾一再声称政治谈判的关键意义,但实际上却越来越依赖于经济逻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让利逻辑。
-
李世默的清华演讲错在哪里
李世默关于两个历史元叙事的批评及其对中国共产党治理与改革模式的新观察,为沉湎于左右道路之争的思想界带来新的空气,也引来了思考和争议。新话语和新路一样,需要磨砺与思辨,也理应接受批评。本文为清华研究生王琪对李世默清华演讲的批评。
-
幸亏我不用治理中国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于当地时间11月10日下午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施密特是当代德国的重要政治家,其政治生涯也与中国联系紧密。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有过会晤,长期关注中国及其历史文明。2013年1月,汪晖与施密特展开过一次有关中国与世界的长谈……
-
-
资讯 Information more
-
台风、荔枝、番茄酱…这些英文单词竟是从中文来的?!
@KatAndSid 22日更新了一段视频,介绍了一些由中文演变过去的英文单词,有些词可以说非常意外了。[全文]
-
敬上故乡的酒:习近平特使在朝祭奠志愿军先烈
新华社11月21日电,瑞雪后的朝鲜首都平壤和临近的平安南道大地特别清冷,山峦在白雪覆盖下也显得格外冷峻。11月19日,正在朝鲜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特使、中联部部长宋涛及其代表团和中国驻朝大使李进军及使馆馆员一行前往平壤友谊塔和平安南道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深切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代表祖国祭奠长眠他乡的先烈们。[全文]
-
朝鲜发射弹道导弹 横穿日本
路透社8月29日报道,今日早晨6时,朝鲜发射一枚弹道导弹,这枚导弹飞越日本北海岛上空,落入太平洋水域,飞行距离2700公里,弹道最大高度550公里。[全文]
-
中国年轻人为什么喜欢以狗相称?
除了陪伴在铲屎官身边,“狗”更是汉语博大精深体现的重要一环。到了今天,中国的年轻人们对于“狗”仍给予厚爱,“狗”字究竟为什么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偏爱?[全文]
-
听老兵讲故事:卫生队都盼我拿回罐头,到了却发现老乡战友刚刚牺牲
当年程云清是一名卫生员,1951年、52年是最艰苦的时候,天天吃压缩饼干和炒面(当时东北人民为解决志愿军粮食供应不上,就把米磨成粉,再用大锅干炒熟,这样携带方便,随时就可往嘴里塞,不是现在饭店的冷、热炒面)。有次程云清一位老乡战友捎口信来说分得了一盒美国牛肉罐头,让她拿回去给“湖北佬”每人都尝一口。卫生队老乡听说了,都很兴奋,让她赶快去拿。卫生队到一连有50里地,第二天正好有车过去,但到了地方下车一打听,才发现一连的人刚刚被空袭,一个班都被炸死了。[全文]
-
韩方提议朝韩21日举行军事会谈 朝方尚未回应
韩国政府向朝鲜提议双方于本周五(7月21日)举行军事会谈,商讨停止在军事分界线一带的互相敌对行为。韩方还提议,双方于8月1日举行红十字会谈。这是韩国文在寅新政府执政后,首次向朝鲜发出举行政府间对话的建议。[全文]
-
从朝鲜战场汽车兵到中科院科学家,85岁老人自述传奇人生
打过两个世界强国,参与三个国家级重大发明,退休以来换过四台电脑。一个月跳级上大学,70岁还在著书,80岁还在玩微信。时隔60年,第一次用“国货”,这个85岁的老人竟然兴奋得像个孩子。[全文]
-
共军靠人海战术?我们不背这个锅
昨天bte365娱乐线发了一篇时评解释了我军从一直背的一口“锅”——人海战术。 [全文]
-
韩将送还28具志愿军遗骸 今举行入殓仪式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日下午,第四批28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装殓仪式在韩国仁川一部队“中国遗骸临时安置所”内进行。中国驻韩使馆国防武官杜农一少将率中方代表团参与,并在安置所内举行简短悼念仪式。虽然近期中韩两国因“萨德”入韩问题关系紧张,但双方仍坚持推进遗骸送还事宜。这是自2013年朴槿惠访华时首次向中方承诺归还志愿军遗骸后,韩方归还的第四批志愿军遗骸。此前,从2014到2016年,韩方已将三批共541具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归还中国。[全文]
-
雪中的烈焰—机步旅冬季训练(图集)
《中国军网》今日发表图集《?塞北的雪有多冷?围观这场进攻战斗你就知道》,展示中部战区65集团军某机步旅在塞北大风雪中进行演习的情形。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该旅装备的92B轮式步兵战车和新型八轮突击炮等装备。[全文]
-